端午节前话屈原
五月的江南,季节潮湿,浓云如墨,江水滔滔。站在五月的边缘,历史的厚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立在五月的江边,呜咽的江水似乎在诉说一位诗人的满腹哀怨。在粽子的清香中,在龙舟的激越的鼓点声中,一个蛾冠博带,神采飞扬的青年才俊从历史的烟云中渐渐向我们走来,日臻清晰。多么熟悉的楚国方言穿过历史的时空踏水而来。
诗人,蛾冠博带,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遍体的江蓠辟芷,佩带着兰芷椒桂。御风而行,恍若神人。朝饮木兰坠露,夕餐秋菊落英。诗人在我等的仰望中越发高大。
我走在《离骚》的字里行间,追寻着诗人的脚步,跋涉于湘江两岸,徘徊于汉水之滨。沿着诗人的足迹,看见了战国时战车滚滚而过的烟尘,听到了士兵们厮杀的叫喊声。血红如花,盛开在寒光闪闪的剑上。人头如宝,悬挂在将军的马项。战场上刀光剑影,马蹄铮铮;宫殿上,唇枪舌剑,纵横捭阖。
顺着诗人的情思,看到一个强大的楚国正在衰落,怎不忧心重重?面对一个“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大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秦国,楚国统治集团非但不雄起,反而内政不修,亲小人,远君子。诗人怎不心急?然而诗人非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遭谗遭排挤遭流放,诗人怎不‘离骚’?
在诗人的牢骚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举世好朋”“党人鄙固”“背绳墨以追曲,竞周容以为度”的乱局;在诗人的牢骚里,我们看到了“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的乱象。在诗人的牢骚里,我们看到了诗人“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品格;听到了诗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悲歌;听到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爱国爱民的心声。
面对此时的楚国,“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涨,贤士无名”,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局面,只能是空怀报国之志,嗟叹报国无门。面对国破家亡,郢都陷落,人民流浪,他只能“哀吾生之无乐兮”,在生而无乐,生而无望的情况下,“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既不能为拯救危亡的祖国而效力,又不忍心目睹楚国的沦亡,既不愿“变节而从俗”,只能选择与滔滔的汨罗江的清水容为一体。
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五月初五,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在江边踽踽独行,披发行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突然只见他怀石自投于渊,沉汨罗而死。
五月的潮湿,滋长了历史的情怀,五月的南风,轻扬我的思绪。屈子一个不屈的心在历史的天空冉冉升起,在粽子的清香中洇润华夏。屈子一个委屈的灵魂,在神州大地的龙舟赛的鼓点声里年年得以慰籍。
※本文作者: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