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的民间故事
凤城的民间故事
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民间故事,凤城也不例外,以下是散文诗歌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凤城民间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凤城民间传奇故事篇一很久很久以前,在长白山的支脉凤凰山的脚下,住着一户赫姓人家。老两口带着四个儿子生活。终日日出而做,日落而归,辛勤劳动。生活过得不算富裕,但也不算很穷。四个儿子也很孝顺勤劳。但是他们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总是不满足自己的生活现状。
当他们看见那些经常去长白山挖棒槌的邻居,满载而归,即而过上了好日子显得非常的羡慕,总是蠢蠢欲动,似乎也想尝试一下这样的生活。也私下里不止一次的讨论过。然尔,看到父母年老的身体和家中的田地,也无可奈何。
但是,最终有一天,他们看着这块因天灾而颗粒无收的土地,终于和父母摊牌了。
“我们也要去长白山挖棒槌。”
哥四个一起站到父母的面前。
其实,父母早就知道儿子们的心事,只是没有点破。
“去挖棒槌可以,但是你们知道哪里有?怎么挖?怎么保存吗?”老父亲提出问题。“如果遇到虎狼,怎么防身?”
“那里山高路险,一旦走失,你们怎么找回家来?”母亲含泪低声问到。
父母的问话,让四个小伙子冷静了不少。便不再与父母争执。在大哥的带领下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开始商量对策。
第二天,哥几个开始分别行动。大哥去找曾经进过山的邻居请教各种技术,老二,去张罗进山的马匹衣物,老三去打制防身用的刀叉剑戟。老四则准备挖棒槌的工具。
三天过后,哥儿四个经过了精心准备,又站到了父母的面前,要求去长白山挖棒槌。
当父母重新提出那些问题,哥儿几个都有了从容的办法;接着他们又让父母看了他们准备的一切包括马匹、粮食。器械和冬夏衣物。
最后,哥四个齐刷刷跪倒在父母的面前,说只有一事不能解决,请父母决断。
“兄弟四人,深感父母养育之恩,决定留下两人侍候二老,另两人进山劳作,但是自己又不好表白,敬请二老断定。”
二老又问:“如果你们四人分开,多年以后拿什么作为凭证你们曾经是一奶同胞的兄弟?”
“二老请看。”
哥四个一起举起了一张字据。上边写有二十八个大字;
德承吉林贵崇荣
英明景会乐辅清
忠良维国安全志
世守纯贞保太平
“这就是我们准备的相认的字句,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证明,见字如亲兄弟,视长辈如父母”。
父母一看,再也无话可说。只好放儿子出门,并留下了大儿子和老儿子,让老二和老三结伴而行。同时把大儿子和老儿子准备的衣物器械都给了准备出行的哥俩个。
第二天,在亲人依依不舍地送别下,两兄弟走上了去长白山的道路。
有关凤城民间传奇故事篇二天地初开的时候,北海龙王的九太子被封到神州西北。九太子巡游北地,来到兴隆山,便按落云头。突然,兴隆山脚下崩裂出一条蜿蜒数百里的河谷,九太子便作了宛川河神,镇守一方,逢节遇季,赐予雨露。于是兴隆山方圆数百里,五谷丰登,草木茂盛。兴隆仙山,郁郁葱葱;宛川两岸,绿草如茵。 九太子小的时候,在北海还有个弟弟叫金童,有一个表妹叫玉女,他们两个是九太子最好的玩伴。金童生得金鳞为甲,金角金背;玉女以玉板为甲,玉扇为鳞,秋水为眼,柳叶为眉。兄妹三人,自小在一起玩耍,形影不离。九太子作了宛川河河神的时候,金童、玉女因为还小,依然在北海习水修炼,但懵懵懂懂之中渐生爱慕之心。
就这样,时间年复一年,潮水依然一岁一层。金童长大后也要封疆泽世,但玉女作为龙族中的女流,不能受封。两人眼看就要作别,便起了私奔的念头。龙王发现后,觉得这有伤风化,便派出十万虾兵蟹将追捕。两人逃散后,记起了西北的九太子,便驾着云雨,向西北而来。玉女跑乏了,掉在黑煞山脉的深沟大涧中,折腾了十几天,才出了涧沟,眼前只见一片茫茫荒原,玉女只得漫无目的地向前走。金童也累坏了,落在了牛营大山深邃的峡谷中,他迷路了,苦苦摸爬,就是走不出峡谷。恰好观音菩萨出巡,在云头山上看见了可怜的金童和玉女,菩萨用杨柳枝条蘸着玉瓶中的圣水点化出两条道路。一时间,这两条道儿变成了两条波光粼粼的河流。金童、玉女本来是水族,入得河水来,自可畅游清波。他们最后都游到了西岩山前,这里两河相接,两人终于相见,比肩向北游去。但见金涛滚滚,玉浪翻腾。他们受了菩萨点化,去寻找哥哥宛川河神。宛川河神得知金童、玉女的事后,急忙跑到龙宫,恳求父王免了两人私逃之罪。龙王也是一时动怒,静下心来一想,还是骨肉情深,于是赦免了他们。金童游过的那条河,就是后来的东河,玉女游过的那条河,就是后来的西河。龙王封金童为东河河神,玉女为西河河神。
又是多少个年头过去了,东河和西河水润泽了一片三角地带,沃野里有了人迹,有了烟火。狄道的巴马峪沟的一名叫马五阿哥的工匠,来到这里,教人们制作陶器,这儿便有了装粮盛米、煮饭烧水的陶罐。人们在金三角之上繁衍生息、劳动耕作。北宋元丰五年,人们从京城汴梁请来了一位风水大师,说这里傍东、西二山,临金、玉两河,藏风聚气,可谓钟灵毓秀;东接陇西、长安,谓紫气东来;南临狄道、甘南。有佛光映道;西去金城、玉关,远闻驼铃洪钟。于是,李宪奏请朝廷,在这个金三角上修建了安定凤凰城。
有关凤城民间传奇故事篇三话说万里终南山东段有一个遐迩闻名的蓝田山,山下住着一个落魄书生,此人名叫杨伯庸,专为父母守墓而来到南山脚下。
杨伯庸原是凤城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但是这年闹瘟疫,父母双双离开人世,他想起父母供自己读书很不容易,就十分伤心,抱住二老尸首哭得昏天黑地两眼红肿声音沙哑,邻家人劝说也无济于事。最后按照父母遗嘱,将二老埋葬于蓝田山下一个阳洼洼里,并在坟旁搭起草棚长期居住,决心为二老守墓一辈子。
墓地处在阳坡一个三面环山的洼地上,距离水源远之又远,每天杨伯庸得往返十多里下山挑水,或做饭或饮水,他得跑上十多次,此地可谓“水比金贵”。偏不偏草棚前恰巧是凤城县通往湖广的交通要道,人来人往,到这儿口渴了都要求他舍一碗水喝。虽然挑水辛苦,但他从来没有拒绝任何一个有求于他的人,凡从这儿路过的人都说杨伯庸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一传十十传百,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蓝田山脚下有一个好善乐施的小伙子。
这年夏天,杨伯庸正在屋旁田地里劳作,忽然从背后山垭里传来“救命啊救命啊”的哭喊声,他立即放下锄头,向喊话的地方跑去,见一青年女子慌慌张张地向他这边跑来。他忙问:“姑娘,出了啥事,我能帮助你吗?”
姑娘急慌慌地说:“我家小姐前来寺庙烧香,不料被一群恶棍纠缠,刚才被推下山崖去了,我是她家丫环,你帮我救救她吧。”
杨伯庸听罢就向丫环指点的方向跑去,果见崖坎下树枝上挂着一位年轻女子,他于是攀了树枝一步步挪到女子身旁。但见女子因为惊吓已经昏迷不醒,他忙背了那女子扒住石崖一步步挪到塄坎上边。呼叫片刻,不见苏醒,杨伯庸说:“姑娘,你看,你家小姐一时三刻难以清醒,还请二位到我家暂时休息,待她醒后我再设法送你们回家。不知你意下如何?”
“那就谢谢您了。”丫环说。
杨伯庸背了小姐回到自家屋里,立即烧开水给小姐一勺一勺灌进嘴里。待小姐精神缓解苏醒过来,发现身边除了丫环春红还有一位青年小伙儿,就十分感激地问:“请问,我怎么会在你家里?”
杨伯庸就把小姐掉到崖下他又如何救上来的事儿说给她听,小姐不胜感激,也把她的身世告诉了杨伯庸。这时,杨伯庸从小姐口中知道她姓徐,今年一十八岁,家住凤城县北街,父亲在京城做官,近因身体欠佳,辞官不做回家静养。听人说蓝田山神仙灵验,她就带了丫环春红前来寺庙为父亲祈福,谁知刚刚走出庙门前却被一帮流氓纠缠。在和流氓厮打中,一不小心她被推下了山崖……
两人谈了许久,小姐见杨伯庸眉清目秀,身材魁梧,谈吐有度,顿生爱慕之心。遂将自己对救命恩人的爱慕之情用眼神表露出来。
杨伯庸见这女子虽为富豪之女,但却少了娇气和傲气,一身清纯,温文尔雅,正是他心中多年来敬仰的情侣。但他乃一介落魄书生,家贫如洗,有何能耐去高攀人家呢?于是只好把情感压抑在心中,不敢有丝毫的表露。
徐小姐心情舒缓后,杨伯庸决定送她出山。
一路走来,两人含情脉脉,互吐爱慕之情,丫环春红只把此情此景看在眼中,决心为他俩促成这段美满姻缘。
春红背过小姐偷偷告诉杨伯庸:“相公,拿了聘礼来我家求婚吧,小姐一准答应。”
杨伯庸满心欢喜地点了点头。
送走了徐小姐和丫环,杨伯庸回到茅屋草舍,闷头就睡,他在心里说:“人家高门大户,咱家一贫如洗,怎敢高攀?也罢也罢,不要再去想她了。”
却说徐小姐家住凤城县北街,徐府门楼高大,门旁两株古槐,一副官宦人家的气派。祖上三代为官,到徐朝奉时期家道中落,虽一度为宦,但身体多病辞官居家,生一明珠起名徐玉玲。发妻早丧,续弦张氏,为人奸诈,待前房女儿徐玉玲视眼中钉肉中刺,但却想把徐小姐嫁她娘家侄子张混混,徐小姐自然不允,并告诉父亲她已有了心上人。后娘张氏见小姐不答应自己亲侄的婚事,就百般刁难:有人若上门提亲,须拿一对玉璧,否则概不接见。自然,一拨又一拨的富贵公子都因无玉璧作聘,皆被拒之门外。徐玉玲小姐的婚事只好搁了下来。
再说,又是一个酷暑之日,一个衣着褴褛、形容憔悴的老妪昏倒在茅屋草舍不远的路边,杨伯雍正在田里劳作,看到老人倒地,立即想到了自己那年迈去世的母亲,怜悯之心促使他把老人背回草棚,舀了一瓢水给老人喝,老人手一哆嗦,将水泼洒在地。伯雍又舀了一瓢递给老人,老人接过水瓢未等送到嘴边,手一发抖连瓢带人都跌翻在地。杨伯雍扶起老人,把仅有的一点水,亲自一勺一勺喂进老人口中。
老人喝水后,精神稍爽,从腋下取出一只小袋交给伯雍,说:“没甚感谢的,这有一袋玉籽赠之,汝将此籽种入山坡,日后当有好事。”
杨伯雍接布袋在手,问老人姓名住址,欲送其回家。老妪曰:
胥渚是吾家,
炼石补天瑕;
留此五彩石,
布下万世华。
话刚说完,老妪不见了,只闻一阵丝竹佩环细乐之声,待看时,一位身着五色丽装的女神早已驾起祥云冉冉而去。接着一阵香风吹入伯雍之耳:“吾乃圣母女娲神也,汝只管种玉勿疑,不久便有佳音。”
从此,杨伯雍便在山坡石岩上凿出许多石窝,把那些玉籽种上,日夜担水浇灌,精心照料,经年不辍。
要娶徐朝奉家掌上明珠徐小姐为妻,必须拿一对玉璧作为聘礼。这消息终于传到了杨伯雍耳朵,而且知道这个徐小姐就是他至今难忘的那个多情小姐。伯雍不由大喜,便来到种下玉籽的山坡刨石一看,下面果然出现了光彩四溢的各色玉块。遂掘出两块晶莹剔透的白玉,打磨成一对玉璧,来徐府求婚。
徐府看门人见伯雍布衣草履,不予放入。伯庸恳求再三,门人还是不允。
徐小姐闻知有持璧者求见,又惊又喜,出门一看,果是她终日思念的心上人杨伯庸,立即让门人放了进来。
杨伯庸进得厅堂,见徐老爷和张氏在座,就左右打躬,说:“老爷太太在上,蓝田山儒生杨伯庸拜见二老,想与贵府小姐结为百年之好,请二老斟酌。”
徐老爷定睛一看,见儒生相貌堂堂,虽衣着平常但仪表有仙家道骨之风;虽家境贫寒但举止文雅一表人才,这正是他心目中的女婿。
徐玉玲后娘张氏说:“拿出玉璧让大家验过。”
杨伯庸即从衣袖中取出玉璧一对,恭恭敬敬地递上。
只见玉璧五彩缤纷,熠熠闪光,照得厅堂五光十色。徐朝奉无话可说,特别是那个心术不正的张氏,更是哑口无言,只好答应杨伯庸与徐玉玲结为百年之好。
不久,便为两个年青人热热闹闹地办了婚事。
从此,人们便把“玉种蓝田”作为美满婚姻的象征,而这个故事也便千年百代一直流传至今。同时也因为这个故事穿缀了一段美好的姻缘,所以,又把“玉种蓝田”作为美满婚姻的吉祥语,广泛出现在婚礼的对联或祝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