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古代传说小故事
经典的古代传说小故事
从远古走到今天,悠久丰富的中国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以下是散文诗歌网小编为你整理的经典的古代传说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的古代传说小故事篇一说起玉门关大家一定会想起唐朝王之涣脍炙人口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曾是汉代最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故址在今甘肃西北小方盘城。
甘肃小方盘城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但城西面的地形十分复杂,沟壑纵横,杂草丛生。每当严热的夏天到来时,运货的商队经过此处更是艰难,白天烈日当空且没有水源,人、畜经常会中暑晕倒。后来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白天躲到阴凉的地方休息,等到傍晚的时候暑气渐消了,人们再继续赶路。可是这样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夜晚赶路没有了炎热的侵袭,黑暗却又成了“拦路虎”。人们在黑暗中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地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因此,这个令人挠头的地方一直被叫做“马迷途”。
有一年,一支贩卖玉石的商队在经过“马迷途”的时候迷路了。商队的人都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人们在不远处发现有一只孤雁落在地上,不停地哀鸣。一个心地善良的小伙子走上前去,捡起了大雁,把它抱在怀里,打算等走出去后再放了它。
大雁被小伙子的行为感动了,流着泪对他说:“请给我食物,让我帮你走出迷途。”
小伙子一听大雁竟然开口说话了,真是又惊又喜,急忙找出自己的干粮和水,把大雁喂饱了。大雁吃饱后,休息了一会儿,有了力气,呼地一下飞上了天,在前面为商队领路,使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小方盘城。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建于公元前120xx年左右。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在经过“马迷途”的时候,又一次迷失了方向。就在人们焦急万分的时候,那只大雁出现了,它在空中盘旋着,鸣叫道:“要想从此不迷路,方盘城上镶宝玉。”
商队老板此时一心想赶快走出迷途,急忙跪在地上求大雁帮助他们走出去,并发誓一定会将宝玉镶在小方盘城上,方便人们行路。于是,大雁在前面引路,帮助商队渡过了难关。然而,当商队到了小方盘城以后,商队老板反悔了,一块宝玉值好几千两银子呢,他实在不舍得就这样白白镶到小方盘城上去,反正现在商队已经走了出来,还管它干什么呢?
没想到,过了很多年,这个商队又在“马迷途”迷路了。这一次,没有人来帮助他们。烈日炎炎,把大地烤得像着了火一样,没过几天大家带的水就喝光了,干粮也快吃完了,人们个个嘴唇干裂,身体虚脱,生命危在旦夕。
商队的老板看到这个情形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再这样下去,大家都会死在这个地方。怎么办呢?他多么希望大雁能再帮商队引一次路啊,于是他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大雁能够不计前嫌,前来帮助他们。
说来也奇怪,不一会儿,那只大雁果然又出现了,它在空中盘旋着,大声地鸣叫着,说:“方盘若镶玉,何至到如今,若还不舍玉,绝不引迷路。”
玉门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商队老板一听,立刻跪在地上,立下毒誓:如果这次能够走出迷途,一定献出宝玉,为百姓造福,绝不食言。说完,又跪在地上一连磕了九个响头,以表决心。就这样,大雁又一次带领商队走出了“马迷途”。这一次商队老板再也不敢贪财了,一到小方盘城,就立即挑了一块上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了关楼的顶端。顿时,宝玉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夜幕中闪烁,数十里之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从此,人们在经过“马迷途”时,看着关楼上闪耀的光芒,就有了方向,再也没有迷过路。于是,人们便把小方盘城改名为“玉门关”。
经典的古代传说小故事篇二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经典的古代传说小故事篇三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