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捉迷藏
第一次接触“捉迷藏”这个词,应该是读二年级的时候,那时书上有篇课文叫《诚实的孩子》,是写列宁的,说他小时候在姑妈家玩,和表兄弟表姐妹玩捉迷藏,结果不小心把桌上的花瓶打碎了。当时他没有承认,后来又写信向姑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当时读那篇文章,我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教育。也许,撒谎是小孩的天性,特别是些活泼好动的孩子,一旦有什么事做得不好,他一定会加以隐瞒。比如作业没完成,考试不理想。我小时候也喜欢撒谎,不愿砍柴就假装说肚子疼,作业没做好就谎说家里的灯没煤油了。有一次我记得自己没有砍柴,回家怕挨骂,就躲在床后面不敢动弹,天黑了也不敢露面。开始我听到的是曾祖母的叫骂声,后来是全家慌成一团的叫喊声。父亲动用了好多力量,分成几组,到处寻找,有的沿河找,有的沿路找,有的在池塘边打捞,总之,全家就像一锅炸开的粥。我发现事情弄糟了,就更不敢出来了,生怕挨打。后来,我听见曾祖母伤心欲绝的痛哭声,这时自己也吓懵了,赶紧走了出来。当时的镜头我依然历历在目,曾祖母一看见我,一把搂住我,一边哭,一边“崽啊崽啊”叫个不停,我也搂住了她死命地啼哭,姐姐妹妹她们也在旁边大声的哭着。当时我不知道外面也在奔走相告“我已经找到了”的消息,只发现一时刻,门口就围满了人,父亲他们也很快就赶回家了。好久,曾祖母止住了啼哭,一家人都恢复了平静,她赶紧又到厨房热饭我吃,并额外煎了个鸡蛋。事后,曾祖母问我到底去了哪儿,我不敢说自己是因为没有砍柴怕挨骂而躲在床后,只是说自己不知不觉在床上睡着了,并假装对家里纷乱的情形一概不知。
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内心深出除了涌现对被亲人的牵挂和疼爱感动外,其实还躁动着一种沾沾自喜的胜利感。是啊,凭着这次躲藏和撒谎,我不仅没砍柴,而且还没挨骂,更了不起的是还得到了煎鸡蛋的犒赏。这本领可真谓举世无双。萨达姆算啥,他再躲得紧不也被美国人逮住了么?本拉登也不算啥,虽然目前还算平安,但也被山姆大叔追得如丧家之犬。哪像我,一边在餐桌上美美地享受煎鸡蛋,一边悠闲地翘着二郎腿。
在家乡的土话里,我们对捉迷藏其实不叫“捉迷藏”,而叫“寻躲”。按照汉语语法来说,“捉迷藏”叫书面语,典雅高贵,它的出处应该是北方,当然前身也应该是方言,多谢新文化运动,所以它被“扶正”了。“寻躲”只能是个方言俚语,就像“下里巴人”一样,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我总觉得这个词比“捉迷藏”更贴切。你看,一个躲,一个寻,多形象啊。在英语里,捉迷藏叫“hide-and-seek”,直译过来就是“寻躲”。不过在这里我没有美化英语的意思,我只是想说方言俚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毕竟,来自民间的东西积聚了生活的精华,包括语言,包括文学作品,它所蕴涵的文化深度与广度是单个文人的创作难以到达的。不信,看看《诗经》里的“风”就知道了。现在有些所谓的大作家,关着房门写小说,自诩亩产过万斤,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还有些大导演,一天到晚瞄准“奥斯卡”,作品空洞虚浮,让人不知所云。这些脱离生活、高高在上的行径除了唬人外,其他一无是处。难怪,现在的人既不喜欢看书,也不喜欢看电影了。
游戏的过程始终契合了小孩的天性。在动物界,游戏甚至关系在它们的生存能力。在人类社会里,游戏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的互动性不仅锻炼了人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还能教会人们如何相处、交往。更甚,由于游戏的氛围很轻松,它既可以教人类学会远离功利,又可以教会人类学会恪守规则,在随意与严谨中找到平衡的支点,从而更好地学会如何享受生活。
但愿小孩在成长为大人的时候,还能将游戏带入现实生活,还能守住自己的天性。
段落间不需要留空位,请修改后再投,谢谢合作。
共2页,当前第2页12